“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已筹备就绪,2010年将进入实施阶段。”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0年1月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宣布了这一消息——这意味着我国新医改在未来三年的五项重点工作全面破冰。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走向极度低迷,我国也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的4月,酝酿了两年多的新医改方案顶着金融危机的寒风出台。方案不仅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和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还规划财政投入8500亿元推进和落实未来三年的医改工作。
众所周知,医改是世界性的难题。处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的中国,尚有近1亿贫困人口,近5亿人相对贫困。要建立一个覆盖13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巨大挑战。
面对这一世界“顽疾”,我国政府没有退缩,更没有回避,而是开出了一张“中国处方”。
目标:“四柱八梁”搭建医改普惠大厦
黝黑的脸上始终带着憨实的笑容,他是李进河,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的一位农民,因脑血管破裂住进北京天坛医院。
“看这种病太花钱,要不是参加了保险,我是不敢来看病的。”李进河告诉记者,他每年只需交20元,政府资助100元,如果生病住院可以报销医药费的60%。
李进河说的保险就是国家在2003年就已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截至2009年9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33亿,参合率达到94%——意味着90%以上的农民看病可以报销。为此,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共落实补助资金627亿元。据调查显示,98.1%的参合农民愿意继续参加合作医疗。新农合在解决农民因看病贵导致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上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要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总体目标——新医改提出,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将这一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制度保障人民健康。”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在2009中国医院院长高层论坛上如是说。
新医改在出台前,曾通过网络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公众纷纷通过网络发表意见,仅国家发改委网站在一个月内就收到意见26000余条。新医改能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难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
国家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洪伟曾撰文指出,新医改第一次系统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框架,即“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项支撑”——“四大体系”即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项支撑”即医疗管理机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监管机制、科技和人才保障、信息系统、法律制度,并且按此框架计划十年搭建中国特色的医改普惠大厦。
“公平将是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最本质的特征。”杨洪伟认为。
十分明确,新医改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公众的热议和期盼中,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为目标的医改普惠大厦,开始了搭建的进程。
路径:“五项重点改革”通向医改普惠大厦
2009年,面对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的基本国情,新医改承载着13亿人的希望,艰难起步……
多年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居民在享受医疗资源、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差距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公平”正是我国新医改的目标和初衷。
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了近期要着力抓好的五项重点改革,即“四项基本和一项试点”,随即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四项基本改革,以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