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世界孤独症日:孩子出现“五不”表现 家长需警惕

世界孤独症日:孩子出现“五不”表现 家长需警惕

2025-04-03 10:24:31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发育早期,患儿的核心特征包括社交沟通缺陷、兴趣狭窄以及刻板重复行为。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理治疗师陈俏如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孤独症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异常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相关。孤独症的症状通常在3岁前显现,早期的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如果孩子表现出以下“五不”症状中的多项,家长应提高警觉,尽早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评估筛查,制定干预计划。

  不(少)看:孩子目光接触减少,缺乏对有意义社交刺激的视觉注视,对人脸、表情关注度低;不(少)应:社会性回应能力下降,包括对名字呼唤的反应迟钝或缺乏共同注意能力;不(少)指:缺乏恰当的指向型手势,如不主动用手指指示物品或请求帮助;不(少)语:言语发育迟缓,尽管语言发育迟缓并非孤独症的特异性表现,但孤独症患儿常伴随语言理解及表达障碍;不当:存在异常的物品使用方式及感知觉异常,如执着于排列物品、旋转物体或出现刻板语言、仿说语言及行为倒退等现象。

  “孤独症的早期识别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公众对孤独症的认知可能还存在一些误区。例如,孤独症患儿常被误认为仅仅是性格内向或不愿社交。”陈俏如解释,事实上,孤独症患儿并非缺乏社交意愿,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导致其在社交情境中的信息解读、情绪理解及互动能力受损,从而表现出严重的社交障碍。

  陈俏如表示,目前尚无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物治疗,主要的干预手段包括行为治疗、社交技能训练以及家庭支持体系建设等。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对孤独症患儿的社交功能、认知能力及适应行为的发展具有显著作用。有效的干预措施包括:建立支持性沟通环境、运用结构化教学(如应用行为分析,ABA)、促进社交互动、结合感觉统合训练以及确保规律作息和合理的营养管理。

  “家庭在孤独症干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干预过程中,家庭成员和主要照顾者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训练,能显著提升干预效果。”陈俏如提示,患儿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情感支持也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家长在养育过程中的应对能力。建议家长们加入孤独症相关的支持性团体,多参与相关的社会活动,与专业人员及其他家长共同探讨科学的干预策略,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孤独症患儿的成长与发展。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健康频道 编辑:何文洁责任编辑:董晶亮监制:张佳玮